应我院外国语言研究所的邀请,南京大学网投十大信誉平台博士生导师陈新仁教授于11月4日下午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由我院副院长秦晓晴教授主持,题目是“媒体话语中的90后身份:批评语用学视角”,其内容是陈教授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该研究以批评语用学为理论视角,首先对“90”后话语新闻事件的性质、修饰词汇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语料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由于媒体的话语霸权和对于新闻选择的偏好,关于“90后”的报道大量选择了娱乐以及情感婚姻、违法犯罪等消极性事件,导致了网络媒体话语构建的“90后”身份大多数是消极的,这对于该群体的整体形象或集体面子非常不利;即媒介对于“90后”的话语选择建构了他们某种背离中国当下主流文化的形象。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网络媒体构建“90后”消极身份的动机与后果,指出:“90后”本是一种群体指称,却被用来指称某些“问题”个体,因而“问题”个体被群体化,个体的特征被上升为群体特征;“90后”媒体形象实质上并没有得到完全客观的再现,而“90后”作为新闻话语的客体对报道的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非全景式的、强迫式选择性报道导致了媒体对“90后”的过度再现,也导致了“90后”作为娱乐的对象,供大众进行了一场全民“狂欢”。更为严重的是:读者会在强大的媒体“语言压迫”下迷失方向;如果缺少主流文化的介入和正面先进文化的引导,客观上会对“90后”群体形成刻板印象;非“90后”群体会同“90后”群体会自动拉开界限。研究最后指出:因为某些案例,媒体就不负责任的给这个数以亿计的群体贴上某种标签,使得整个群体都被牵连而被“妖魔化”和“污名化”,这种做法即使没有主观因素,也客观上扭曲了“90”的主流形象。
因此,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网络媒体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形象的定义,不利于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更有损和谐社会语境下中国的语用和谐建设。研究呼吁:各类平面或者立体媒体需要正确评估传媒的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努力倡导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构建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主流文化环境;各级教委、文明委和语委需要积极引导,必要时采取行政和法律的手段规范媒体的话语活动,也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教育广大受众自觉甄别媒体话语活动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陈新仁教授的学术讲座引起了我院教师、学生们的热烈讨论。讲座结束后,陈教授还与我院的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交流,对他们的毕业论文提出了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