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我院比较文化(文学)研究中心邀请,武汉大学韩晗副教授将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
讲座题目:艺术/工业遗产的生成:18-19世纪欧洲艺术史中的“工业风”
时 间:2021年12月28日上午9:30-11:00
地 点:科技楼南楼109
韩晗教授本次讲座聚焦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是人类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转折期,世界工业技术中心逐渐从欧洲转移至美国。这一时期人类尚未普及甚至发明摄影术,欧洲画家开始以“辟古人未辟之境”,将大量工业革命的成就如烟囱、铁路、作坊等入画。本研究拟以乔治·罗伯逊的陶瓷水彩画《德文特河谷厂区马森磨坊》(1790)、卢森堡的油画《夜晚的煤溪峡谷》(1801)、透纳的油画《里兹》(1816)与《雨、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铁路》(1844)、威廉姆·斯格特的油画《铁与煤》(1861)与多雷的版画《俯瞰伦敦》(1870)等六幅作品为例,探讨上述作品如何基于图史互证的意义,作为一种具有存史价值的工业遗产,见证了欧洲当时工业革命的成就,为后世保留了相当重要的工业文明史料,另一方面亦反映了因工业革命而使当时欧洲艺术创作形成规模庞巨之“工业风”,促使艺术家对于人类工业技术的不断检省,并试图将其当时欧洲图像、风景的审美流变相结合,使之呼应时代,生成艺术遗产的价值,最终推动艺术/工业遗产双重价值的实现。
主讲专家介绍:韩晗,男,文学博士,1985年出生,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曾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庙岭分校亚洲学系及深圳大学从事全职博士后、教学或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工业遗产”专题执行主编,兼任深圳大学故宫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四川大学符号传媒研究所研究员、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SSCI一区)特邀审稿人,近年来致力于工业遗产与科学史、艺术史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先后在《复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读书》、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美国)、Acta Asiatica Varsoviensia(波兰)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8个平行学科)》《新华文摘》《新华月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或摘要,并出版学术专著《历史与摩登:文化研究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秀威经典,2017)、Literature journals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n China(Springer,2018)与《革故维新:科学思潮与二十世纪前期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三联,2022即出),并译有《扬子江纪行》(2022)。
网投十大信誉平台比较文化(文学)研究中心
2021年12月20日